驻校教官与学生冲突处理
2025-11-26 来自: 南阳狼牙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:4
作为校园军事化管理的一线执行者,驻校教官的核心职责不仅是维护秩序,更在于以包容的教育心态,陪伴学生度过青春期的成长阵痛。面对学生的 “成长性不足”—— 无论是略显幼稚的举动,还是看似不可理喻的对抗,唯有先建立科学的学生观,才能找到化解冲突的关键路径。
一、锚定核心:建立 “成长型” 学生观
学生并非 “待管教的对象”,而是处于人生关键成长期的鲜活个体:他们有独立的思想、对世界的好奇探索欲,但受限于心智尚未成熟(如情绪控制能力弱、辩证思维未完善)与社会阅历浅薄,对人与事的判断、自身言行举止难免存在偏差。这种不足不是 “过错”,而是成长的必然阶段 —— 就像幼苗生长中会出现歪斜,需要的是扶持而非砍伐。
允许学生犯错,不等于纵容违规。我们承认 “犯错是成长的客观伴随项”,比如学生因冲动与同学争执、因疏忽违反宿舍规定,这些行为背后可能是 “想维护朋友” 的单纯,或是 “没意识到规则重要性” 的懵懂。教官的责任,不是抓住错误指责,而是通过发现学生的闪光点(如争执后主动道歉的担当、违规后愿意补做内务的诚恳),激发其内在的自我修正动力,让学生从 “被动改错” 转向 “主动成长”。
二、化解冲突的前提:以接纳替代对立
人际交往的核心是 “被看见”,青少年对此需求更甚。随着年龄增长,学生的自我意识觉醒,渴望被师长认可 “独立人格”,而非被当作 “需要管教的孩子”。若冲突发生时,教官首先反应是指责(“你怎么又违纪?”)、训斥(“这么大了还不懂事?”),或是用过激言行压制,只会触发学生的 “逆反本能”—— 他们可能嘴上服从,心里却充满抵触,甚至故意对抗,让冲突升级。
真正有效的沟通,始于 “接纳”:接纳学生的情绪(“我知道你现在很生气,觉得委屈”),接纳学生的想法(“你觉得这样做是为了帮同学,这个出发点是好的”)。当学生感受到 “教官理解我,不是只想批评我”,才会愿意敞开心扉,说出真实困惑(比如 “我怕不帮朋友,他会不跟我玩”)。此时再顺势引导,比如 “帮朋友没错,但用吵架的方式反而会让事情更糟,咱们想想别的办法?”,才能真正帮学生跳出 “抗争状态”,学会理性解决问题。
三、冲突处理的实操指南:抓准时机、用对方法
(一)时机选择:避开 “情绪雷区”,不做 “无效处理”
冲突处理的效果,往往取决于 “是否选对时间”。以下三种场景,需暂缓处理,给情绪 “降温”:
学生极度恐惧、伤心时不处理:中学生(尤其是独生子女)多在家庭呵护中成长,挫折承受力较弱。若因重大失误(如弄丢重要物品、考试严重失利)陷入脆弱状态,可能出现反常行为(如沉默不语、哭闹不止)。此时若教官穷追不舍(“你怎么这么不小心?”),可能让学生觉得 “没人在乎我的感受”,甚至引发极端情绪(如自我否定、逃避),需先给予陪伴(“你先平复一下,想聊的时候我都在”),待情绪稳定后再沟通。
上课前不急于处理:课前时间紧张,教官易因 “赶时间” 简化沟通(如 “回头再说” 却没后续),或因急躁说出过激话;学生也会因 “担心上课迟到” 无法专注听劝,甚至带着负面情绪上课,影响学习状态。若非紧急情况(如涉及安全),可记下来,待课后或午休时从容处理。
放学前不急于处理:放学时学生身心疲惫,满心想回家,此时处理问题易敷衍(“知道了,下次改”),无法真正认识错误。更优的做法是 “约定时间”(“今天先回家休息,明天早自习后咱们在宿舍聊”),让双方都有充足的心理准备。
(二)现场处置:“快稳局面” 与 “深度化解” 结合
面对突发冲突(如学生肢体争执、违规使用危险物品),需秉持 “快刀斩乱麻,但不一斩了之” 的原则:
紧急控场,守住安全底线:若行为可能引发危险(如学生互相推搡、拿尖锐物品),需立即用清晰指令(“停手!分开站好!”)、适度音量稳住局面,必要时用合理力度控制冲突双方(如拉开争执的学生)—— 但要注意 “控场不越界”,避免过度拉扯或呵斥,防止激化学生的对立情绪。
平静后复盘,双向沟通:待双方情绪平复,需单独或共同沟通:一方面让学生说清 “为什么这么做”(如 “他之前骂我,我才忍不住推他”),另一方面坦诚告知教官 “为何这样处理”(如 “刚才强行拉开你,是怕你俩受伤,不是要针对你”);最后一起分析 “问题在哪”“下次怎么避免”(如 “被骂可以告诉教官,动手反而会让自己也犯错”)。
事后反思,及时补救:沟通后要复盘自身处理方式 —— 若当时语气太冲、动作过重,需主动向学生坦诚(“刚才我说话声音太大,让你不舒服了,抱歉”),这种 “主动认错” 不会削弱威信,反而会让学生感受到尊重。
(三)沟通细节:用 “软技巧” 拉近距离
体面退一步,给情绪留空间:若双方陷入情绪对抗(如学生大声反驳、教官也忍不住生气),不妨主动暂停:“咱们现在都有点急,先冷静 5 分钟,再继续聊”。这种 “退让” 不是妥协,而是避免冲突升级的智慧 —— 待情绪平复后,学生更易听进道理,教官也能更理性处理。
善用肢体语言,传递善意:沟通时保持微笑、点头,倾听时身体微微前倾,让学生感受到 “你在认真听我说话”;适当轻拍学生肩膀(尤其是情绪低落时),传递鼓励 —— 但要避开 “摸头” 动作,尤其是男生:青春期学生渴望被当作 “成年人” 看待,摸头会让他们觉得 “被当作小孩”,反而产生抵触。
就事论事,不贴标签、不秋后算账:批评时聚焦 “具体行为”,而非 “否定人格”—— 不说 “你怎么总违纪,没出息”,而说 “这次没按时归寝,违反了宿舍规定,咱们一起想想怎么记住时间”;处理问题要及时,不把 “上周没叠被子”“今天迟到” 攒到一起 “清算”,否则学生会觉得 “教官一直盯着我的错”,产生对立心理。
(四)树立威信:以公平与关爱赢得认可
真正的教官威信,不是靠 “高压管控”(恐吓、体罚、挖苦)建立的 —— 高压只会让学生 “敢怒不敢言”,情绪积累到一定程度反而爆发更大冲突。威信的核心是 “平等尊重” 与 “真诚关爱”:
处理冲突时一视同仁:不管是 “成绩好的学生” 还是 “常违纪的学生”,违反规则就按同一标准处理,不偏袒;
日常多关注学生需求:比如学生生病时帮忙拿药、遇到学习难题时分享经验,让学生感受到 “教官不仅管我,还真心为我好”;
给予具体帮助:学生犯错后,不只是说 “下次改”,而是提供方法(如 “总忘记叠被子,咱们可以定个早上 7 点的闹钟,叠完再去洗漱”),让学生知道 “教官在帮我变好”。
四、长效预防:以养成教育减少冲突源头
首要的冲突处理,是 “让冲突少发生”。从学生入校第一天起,就应推进养成教育,帮学生建立良好习惯:
明确规则边界:用学生易懂的语言讲解宿舍作息(“晚上 10 点熄灯,是为了保证大家第二天有精神上课”)、内务标准(“被子叠整齐,不仅看着舒服,也能培养做事有条理的习惯”),让学生理解 “规则不是束缚,是为了集体好”;
示范引导:教官亲自示范叠被子、整理物品,定期开展 “内务评比”,用正向激励(如 “优秀宿舍贴小红花”)让学生主动养成习惯;
持续强化:初期多巡查、多提醒(如 “今天被子叠得比昨天好,继续加油”),待习惯成型(通常 1-2 个月),学生自然会减少 “因习惯不良引发的冲突”(如晚睡喧哗、内务杂乱争执)。
驻校教官的工作,本质是 “用成长的眼光陪伴成长”。面对学生的不足,少一点苛责,多一点接纳;处理冲突时,少一点对立,多一点理解 —— 唯有如此,才能在维护校园秩序的同时,真正成为学生青春期的 “引路人”。

